川芎是最常用的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药,原名“芎”。
宋代官修本草《本草图经》对芎的产地、形态描述道:“关陕、川蜀、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四五月生叶,作丛而茎细。其叶倍香,江东、蜀人采叶作饮。七八月开碎白花。根坚瘦,黄黑色。”
不同地区产的芎,名称也各有不同。李时珍谓:“出关中者,呼为京芎,亦曰西芎;出蜀中者,为川芎;出天台者,为台芎;出江南者,为抚芎,皆因地而名也。”
四川自古以来就是芎的道地产区,正因为如此,“川芎”也逐渐取代“芎”成为药材正名。
民国《灌县志·食货书》记有:“河西商务以川芎为巨。集中于石羊场一带,发万~万斤。并有水陆运输,远达境外。”可见灌县,今都江堰生产的川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药材质量优良,行销全国并大量出口,为著名的“地道药材”。
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是治疗血虚头痛的圣药。
李东垣云:“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经加羌活,阳明经加白芷,少阳经加柴胡,太阴经加苍术,厥阴经加吴茱萸,少阴经加细辛,是也。”
李时珍对此评价道:“川芎,血中气药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本草纲目》“川芎”条下的附方也大多是用来治疗头痛的。
气虚头痛:真川芎为末,腊茶调服二钱,甚捷。曾有妇人产后头痛,一服即愈。____《集简方》
气厥头痛:妇人气盛头痛,及产后头痛。川芎、天台乌药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葱茶调下。____《御药院方》
风热头痛:川芎一钱,茶叶二钱,水一盅,煎五分,食前热服。____《简便方》
头风化痰:川芎洗切,晒干为末,炼蜜丸如小弹子大。不拘时嚼一丸,茶、酒下。____《经验后方》
偏风头痛:芎细剉,浸酒日饮之。____《斗门方》
风热上冲:头目晕眩,或胸中不利。川芎、槐子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用茶清调下。胸中不利,以水煎服。____《张洁古保命集》
首风眩晕及偏正头疼:多汗恶风,胸膈痰饮。川芎一斤,天麻四两,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嚼一丸,茶清下。____《刘河间宣明方》
川芎药性辛散,久服则致真气走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有:“一族子久服芎,医郑叔熊见之云:芎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后族子果无疾而卒。”
五味入胃,各归其本脏。久服则增气偏胜,必有偏绝,故有暴夭之患。
川芎为血中气药,其性辛散,凡气郁、血虚者为宜,但应中病即止。如果不辅以其他药材佐制,单服且久,必然白白损耗血气。
/完/
长按下方,与我一起领略本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