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坚持斩华佗?后汉书道出真相,曹操或许英明之举
在古代,有无数的医者来到世间,救人于病痛之中,以高超的医术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为后世留下了美名,华佗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可悲的是,华佗一生不学医术,命运极其悲惨,最终死在了曹操的刀下。
读了《三国演义》,我们应该知道,曹操虽然生性多疑,但却非常尊重人才。那么,曹操为什么要决定杀掉这一代医圣呢?汉书-后主传》中记载的历史将真相呈现在世人面前。
华佗本名华旉,字符化,出生于医学世家。华家本是望族,东汉末年衰落。华佗自幼聪慧,又有医术天赋,因此受到特殊培养,被寄予振兴家族的厚望。
华佗名不虚传,从小医术精湛,备受赞誉。然而,华佗并不满足于此,他一直痴迷于医学,阅读医书,在深山老林中寻找药材,希望有朝一日能提高自己的医术,帮助人们摆脱病痛的折磨。
如今,人们用"华佗再世"、"元火重生"等词语来赞美医术高超的华佗,足以说明华佗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妇孺皆知的"刮骨疗毒"故事,让人们认识到关羽的决心和毅力,以及华佗近乎神话的医术。传说关羽曾率兵攻打曹操,战败而归,据说是中了毒箭,生命垂危,手下请来名医,都说无法医治。
一个叫华佗的医生建议他为关羽疗伤。关羽请他进帐,华佗说,要想治好伤口,必须能忍受疼痛,因为毒已入骨髓,只有刮骨才能解毒,关羽再三保证能忍受疼痛。第二天,华佗用刀为关羽做了手术,刮骨解毒,缝合伤口。因此,华佗被誉为外科医学的先驱,他的名字将被后世铭记。
华佗医术高明,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尤其擅长望、闻、切。有一次,两名军官发烧头痛,症状几乎完全相同,但已知的医生都没有治好。
华佗闻名已久,便应邀为他们治病。华佗特意为两人开了泻药和发汗药。两人都很惊讶,但还是按照华佗的医嘱服药,没过几天就痊愈了。他好奇地问华佗,为什么两人症状相同,处方却不同。
华佗于是告诉他们,他们的两种病其实是不同的:一种是内热,可以用泻药治疗;另一种是表证,可以用发汗药治疗。两人意识到,华佗的医术越来越受到尊重。华佗的医术名扬天下,成为当时的名医,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当华佗成为天下名医后,风头一时无两,在乱世中不得安生,最后惨死,被曹操亲手送走。
据《汉-华佗传》记载,华佗一生救人无数,由于经常行医,积累了大量的医学知识,以至于他的医学知识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华佗的名声从此受到了严重的玷污。此时,患有偏头痛的曹操听说了华佗的大名,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恳求华佗为他治病,并派大臣去找华佗。
华佗来了之后,才知道偏头痛很难治疗,治疗起来费时费力,而且只能暂时缓解疼痛,并不能真正治愈。虽然治不好,但这对曹操来说也是一大幸事,于是华佗开始了治疗。
华佗为曹操进行针灸治疗,针灸后,曹操感觉头痛减轻了许多。但曹操怀疑华佗并非真心治病。当时人们称赞华佗,说明华佗的医术很高,但华佗却不能治好曹操的头痛,这说明华佗是在拖延时间,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曹操下决心杀华佗还有一个原因。因为曹操长期给病人治病,华佗一直住在曹操家里,由于离开时间太长,他很想念家里的妻子,就请求曹操回家。
曹操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当华佗提出要回家时,曹操同意了。华佗回家了,但当他回到曹操的庄园时,华佗仍然不见踪影,他说妻子卧病在床,只能陪着他,不能再给曹操看病了。
然而,曹操并不相信华佗的话,派人去华佗家拜访,却发现华佗的妻子活得好好的,只是华佗不想给他治病。曹操闻讯大怒,认为卑微的医者侮辱了他的权威,于是要斩华佗。曹操囚禁华佗时,谋士荀彧为他出头说:"佗有真才实学,命在国家,我们赦免他是应该的。"
意思是说,华佗医术高明,能救天下人的性命,请高抬贵手,赦免他的死罪。然而,暴怒的曹操并没有听从荀彧的建议。他继续折磨华佗至死,天下人都在哀悼这位神医的离去。华佗想把自己毕生所学的医学知识传授给囚徒,希望他能把这些知识传下去,拯救更多的生命。
但卫士们怕受牵连,不肯这样做,华佗只好将医书焚毁,而他的身世也悲惨地湮没在中国历史不为人知的长河中。
一代神医不肯治病救人,酿成大祸。只因曹操的猜忌,三国失去了救死扶伤的神医,医书也无法流传于世,这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
曹操能写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名句,固然值得我们学习,但他的偏执也给后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十多年后,曹操的儿子曹冲病重,曹操才后悔杀了华佗,但为时已晚。
虽然华佗之死是曹操的过错,但两人都有自己的原因,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意见不合。
一个是视天下苍生如草芥的帝王,一个是想要医治天下苍生、减少人类疾病的神医。因此,华佗不想为了曹操的性命而放弃天下,所以他骗了曹操,当曹操知道后,他不得不死,这让他伤心欲绝。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犯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