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病很慢。
因为很多疾病,我主张针药并用,汤药内调脏腑,气血阴阳纠偏。针灸则可以现场干预,力求最快速度减轻患者的不适。
往往问诊、舌脉、腹诊下来,有时还要经络诊察,再加上针灸治疗,整个过程结束最少需要一个小时,有时则更久。
导致的画面就是,病人后面常团聚一屋,等得焦急。
门诊来了一位48岁的女患者,形体偏瘦,面色萎黄。因前一晚睡姿不当引发落枕,颈肩部僵硬板滞,转动颈部牵引左侧颈部斜方肌处疼痛。同时左侧头痛,据她指认,部位在左侧胆经绕头三圈的地方。疼痛呈针刺样,咽口水的时候疼痛加重。有时疼痛也游走在右侧头部胆经循行部位。疼痛剧烈,影响睡眠,患者不得不凌晨2点起来吃止痛药勉强入睡。左肘疼痛牵连肩部。口干,无口苦。胃纳可,大便日行一次,但欠畅,成形。小便调。夜寐差,易醒。平素易生气、发愁、紧张。
舌淡红边暗,苔白腻,苔中后部尤厚腻。图如下:
双脉细弱滑,左脉稍弦,右脉偏数。
腹诊:脐左(当左腹哀穴)、脐上(当水分穴)压痛,且按之牵引剑突下疼痛。
让患者咽口水,疼痛皱眉耸肩,转动颈部,仍然牵扯疼痛。
如何辨证?
毋庸置疑,病在少阳,定位为手足少阳经。
患者偏头痛的部位为足少阳胆经,落枕牵引疼痛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翳风穴至天髎穴一带。故而病位在少阳。
平素既爱生气又爱发愁,容易紧张,介于肝气病(疏泄太过则急躁易怒)与肝郁病(疏泄不及则悲伤忧愁)之间,肝疏泄异常则容易紧张。
看舌苔,边淡暗,中厚腻,既有气血的瘀滞,又有痰湿的郁阻。结合脉诊,痰湿有化热倾向。
再看腹诊,脐左压痛,肝气机不畅,脐上压痛,病入血分,这也能与患者头痛表现为针刺样疼痛相呼应,经络瘀滞作痛。(详细的腹诊依据,可参考《难经*十六难》中内容。)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压痛点都牵引剑突下疼痛。
剑突下是什么部位?胸膈的部位。为什么会痛?痰热留扰胸膈。
种种分析下来,开什么方已经呼之欲出。
比较典型的黄连温胆汤证,当然因患者容易情绪紧张合并了甘麦大枣汤,加了活血行气的川芎。
方如下(单位:g):
黄连6茯苓15半夏6
枳实6竹茹15陈皮6
怀小麦30川芎6大枣20
炙甘草10
X7贴
这样就结束了吗?
当下患者还是痛啊。
先行针灸治疗。
不是所有的落枕都是太阳经病变,本例患者即为少阳经络瘀滞,痰热内扰。
患者取仰卧位,行针按照“先中间,后上下”的顺序,以0.25*针直刺右风市穴,针抵至股骨,捻转得气,尽量使针感循经下传。
取右手三叉三穴(即从液门穴贴筋贴第四掌骨刺入第四五掌骨间)。
取右足水曲穴(即足临泣,循摸骨缝,贴叉骨进针)。
最后取左足火主穴(即太冲穴,亦循摸骨缝,贴骨进针),作为牵引针。
在扎最后两针,循摸骨缝时(没有按压,只是循摸),患者即感觉循摸的部位疼痛异常,这也是经络异常的一种表现。
动气针法,在捻转行针时,让患者配合咽口水,咬后槽牙。约行针1分钟,患者即感偏头痛消失。唯左侧颈部仍有牵扯疼痛。
留针半小时,嘱咐患者缓慢做左右摇头动作,引动针气。
然后,我去看其他病人去了。
期间,每隔10分钟左右我会过去给她行针,有意思的现象发生了。
第二次行针的时候,患者颈部僵硬牵扯感明显缓解,疼痛基本消失。但是牵扯的感觉转移了。
转移了!
“咦,筋吊住的感觉怎么转移到了脖子后面?”患者几分惊喜,几分疑惑。
再一看她指的部位,已经到了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至大杼穴一带。
“别急,病邪在慢慢撤退呢。我再给你加一针。”
于是又扎了右手的后溪穴,行针,让患者缓慢左右摇头,感受原先那种筋吊住的感觉。留针20分钟,期间不定时行针。
再最后一次行针时,脖子后面最后的牵扯感已经消失,偏头痛已无,即便咽口水也无疼痛,患者大感神奇,也终于露出了笑脸。
然而,这样就结束了吗?
疼痛消失就代表痊愈了吗?
并不是。
患者的主诉只是他们最感痛苦的症状,是疾病的表象,代表不了疾病的核心病机。虽然她的偏头痛和落枕通过针刺已经好了,但我还是嘱咐她需要汤药的调理加持。
分析:
需要清醒地,客观地指出,本例患者之所以见效迅速,得益于她发病时间短,年龄尚轻,干预及时。如果换成病程久、年龄大的患者,效果可能又另当别论。
整个针刺取穴,体现了“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取之;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医”的思路,左病右治,上病下取。这也是我在门诊经常要向病人解释的日常工作。(类似于:医生,我腰痛你怎么扎腿,我肩膀痛你怎么扎脚,我左边有问题你怎么扎右边云云。)
风市、水曲(相当于足临泣)为胆经穴位,风市意为“风气团聚”之处,具有镇静、镇痛作用;水曲为胆经木穴,胆为甲木,水曲为木中之木,本例患者疼痛呈游走性,具有风木之象,且上病下取。
三叉三穴在手少阳三焦经部位,一穴可透液门、中渚,且贴筋贴骨取穴,效力更强,可同时调补肝、脾、肾三脏。
学习过《伤寒论》可知,病邪有循经感传之说,那么病邪撤退呢?是否也有循经撤退一说?“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本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即表现出邪气从少阳经撤退到太阳经,最后消失的现象。病邪由深到浅地被驱逐,最后加一针后溪(手太阳小肠经,八脉交会穴,通督脉。)送病邪离开。
6.还是那句话,没有什么专病专方,也没有什么专病专穴,每一次开方下针,都是辨证的结果,都以中医理论为支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