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循行所过之处及各部常见病症,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按照《内经》对经络的记载,虽然经脉的全程像一条入海的河流,一棵繁茂的树木。但最为重要、备受重视的是河流未入海的部分,是树根树干的部分,也就是肘膝关节以下的部分。
长期的临床实践同样证明,此部分腧穴的治疗作用,在整条经脉上,往往是最为突出的。下面我们就逐一了解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主治等知识。
这里尤其强调一点,诊断和治疗疾病,着眼点一定是更多的放在“经”,而非“穴”上。这点并不是对古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老生常谈。
因为这句针灸界内耳熟能详的古训,核心放在“失”上,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选:穴位选起来不易,至少把经脉选对吧。在选穴前,一定要先重视经脉对疾病诊治的指导价值。
1
手太阴肺经——上肢内侧前缘
主要循行部位:
拇指端,鱼际穴处(赤白肉际,即手掌与手背的交界线),太渊穴处(寸口脉动处,即中医诊脉处),尺泽穴处(肘内侧大筋桡侧,即靠近大拇指侧)。
主要诊治病症:
肺脏疾病一一咳嗽,喘,咽喉疼痛等。
最常见疾病反应区:
①尺泽穴下方肌肉丰厚处;
②鱼际穴附近肌肉丰厚处。
当肺脏发生疾病时,此两区很容易出现异常反应。
尺泽穴区与鱼际穴区最常见到压痛;
急性起病者,在尺泽穴下方常出现明显压痛;
长期慢性的肺脏疾病,常可在尺泽穴下方沿肺经出现硬结或条索,伴有压痛;
肺脏阳气不足,寒邪较盛者,常可在鱼际附近见到较明显的青筋。
最常用治疗部位:
①列缺:止咳奇效。
②尺泽穴区敏感点:调治肺脏要穴。
此处讲反应区而不讲反应点,是因临床所见,很难像教科书中对某穴的定位描述一般精准。
所谓点,
经常是或上或下,因人、因时、因势而变,难以精确度量。
而所谓区域,
看似模糊,难以把握,实则各种游移的点,多在本区范围内。
当我们面对的对象不是一台机器,一张桌椅,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科学的精准,与感觉的灵敏相比,不一定能带给我们更为“科学”的结果。
2
手阳明大肠经——上肢外侧前缘
主要循行部位:
食指端,虎口合谷处,阳溪穴处(拇指后两筋间凹陷处),曲池穴处(屈肘,肘横纹外侧端)。
主要诊治病症:
①头面官窍各种病症(以口鼻为主);
②疹病。
最常见疾病反应区:
①曲池穴下方肌肉丰厚处;
②虎口肌肉丰厚处。
曲池穴下方区域(手三里穴周围)可用于判断人体上部病情轻重。
虎口合谷穴更是一身大穴,多种疼痛性疾病,都可以通过按压合谷穴来判断病情。
最常用治疗部位:
①合谷一一头痛,牙痛,口眼歪斜;
②曲池一一解表热要穴。
合谷穴主治范围非常广泛,除上述头面部一些常见的病症外,合谷还是治疗全身各种疼痛的要穴,解除表热的要穴,调节汗出异常的要穴等等。
临证选用合谷的依据,仍是以局部按诊有异常反应为准。虽属此穴主治病症,但合谷穴上无应者,效果就不会十分显著了。
3
足阳明胃经——下肢外侧前缘(正前方)
主要循行部位:
足二趾端,足背二三趾之间,踝关节背横纹中点,小腿正前方,足三里穴处(外膝眼直下掌宽处),外膝眼。
主要诊治病症:
①头面官窍病症(尤其口鼻)一一鼻干痛,口生疮;
②胃肠疾病一一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
最常见疾病反应区:足三里附近肌肉丰厚处。
最常用治疗部位:足三里附近压痛明显处。
穴是死的,还是活的?
按标准所定的取穴方法,足三里的位置当在外膝眼直下三寸处。但临床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患者反应出的敏感点,可上可下,可内可外;随患者病位、病情的不同,针刺取穴也当位置有异,深浅有别。
4
足太阴脾经——下肢内侧中(前)缘
主要循行部位:
足大趾端,赤白肉际,内踝前,胫骨后缘。
足三阴经,尤其是足太阴脾经与足厥阴肝经的循行涉及交叉,记忆较复杂。
从临床实用的角度,只需牢记:
足太阴脾经循行于足内侧赤白肉际上与小腿内侧胫骨后缘;
足厥阴肝经循行于足大趾与足二趾之间,以及小腿内侧胫骨面上,即可将两经分开。
主要诊治病症:
脾脏疾病一一腹泻,腹胀,腹痛,胃痛,呕吐。
最常见疾病反应区:
①地机穴附近;
②三阴交穴附近。
脾病者,地机穴附近常可出现明显压痛;
若脾虚日久,湿邪停滞者,此处常可触及硬结,可大可小,可作为评价脾病轻重的标志。
脾肾皆不足者,三阴交上下常可见明显压痛。
三阴交穴附近,向前到足厥阴肝经,向后到足少阴肾经,经常同时出现病理反应,很少单独某经发病。
最常用治疗部位:
①阴陵泉一一脾病要穴;
②三阴交一一调肝脾肾三脏要穴。
5
手少阴心经——上肢内侧后缘主要循行部位:
小指端,神门穴处(手腕横纹掌面尺侧),少海穴处(屈肘,肘横纹内侧端处)。
主要诊治病症:本经临床应用较少,无太多经验介绍。
《灵枢?邪客》云“手少阴之脉独无腧”,原因是“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也就是说,邪气不会轻易到达心脏。
如果万一到了,会怎样呢?
“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邪气如果在心脏停留,那么人的生命也就要结束了。“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所以才有了“心包代心受邪”之说。
临床的实践来看,心脏发生问题时,确实更多的会从手厥阴经来进行诊治。
6
手太阳小肠经——上肢外侧后缘
主要循行部位:
小指端,赤白肉际(手掌与手背的交界线),腕尺侧大骨处,肘外侧两骨间尺神经处(俗称“麻筋”)。
主要诊治病症:
①颈项肩背疾病一一颈椎病(头晕目眩,颈项强痛等),肩周炎(肩后侧病变为主者);
②目疾一一视物不清(不分病因)。
最常用治疗部位:
①后溪一一治疗颈椎病要穴;
②养老一一治疗目疾要穴。
7
足太阳膀胱经——下肢外侧后缘(正后方)
主要循行部位:
足小趾端,赤白肉际,昆仑穴处(外踝后),小腿正后方,委中穴处(胭横纹中点)。
主要诊治病症:
①身体后方病症一一头痛,项背痛,腰腿痛;
②小便异常;③痔疮。
足太阳经与身体后部的关系最为密切,常作为诊治颈腰椎病的主要经脉。
最常见疾病反应区:
①委中穴下方;
②承山穴周围(小腿后方中部);
③足外踝下方。
今天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分摊给每个人,让颈腰椎病这样的老年病,早早地发生在青年人,甚至是少年人的身上。足太阳经也就因此而显得非常重要。
临床所见,现代人多在足太阳经上述三个区域内出现疼痛,对此区域的针灸推拿治疗,可以有效缓解颈腰椎病痛苦。
最常用治疗部位:
①委中一一治疗腰痛,小便异常要穴;
②昆仑穴处一一治疗头项部疾病要穴。
8
足少阴肾经——下肢内侧后缘
主要循行部位:
涌泉穴处(足心前方凹陷处),内踝下方,太溪穴(内踝后),内踝后直上至膝关节。
主要诊治病症:
①肾脏病一一水肿,小便异常,腰痛等;
②男科病一一阳瘘,早泄;
③妇科病。
实际上,肾经可以诊治疾病的范围远不止于此。
上至咳嗽、气喘、咽喉干痛,下至腹胀、腹泻、便秘,肾经腧穴皆有所作为。
最常见疾病反应区:内踝后上下区域。
肾不足之人,常可在内踝后(太溪穴)看到明显凹陷(较正常凹陷深且大),按之酸痛。
内踝以上区域,经常与足太阴、足厥阴两经出现联动反应,三经同病。
内踝后下方,也是判断肾脏病情的重要部位,肾虚者此处可见明显压痛。
最常用治疗部位:太溪一一调肾要穴。
10
手厥阴心包经——上肢内侧中线
主要循行部位:
中指端,手心中线,腕横纹内侧中点,腕上两筋见,肘内侧大筋尺侧(靠近小拇指侧)。
主治病症:
①心脏疾病——心痛,胸痹;
②胃腑疾病——胃痛,呕吐。
最常用治疗部位:
内关一一治疗心脏疾病要穴;按揉内关穴出现酸胀感对晕车有奇效。
9
手少阳三焦经——上肢外侧中线
主要循行部位:
无名指端,无名指尺侧赤白肉际,阳池穴处(腕横纹上,小指后筋与无名指后筋之间凹陷处),手臂外侧中线。
主治病症:
①耳病一一耳聋,耳鸣;
②头两侧病一一偏头痛,外眼角糜烂,下颌关节疼痛;
③胁肋胀痛。
最常用治疗部位:
外关(腕背横纹中点上2寸)一一手少阳经代表穴。
11
足少阳胆经——下肢外侧中线(侧方)主要循行部位:
足四趾端,足四五趾之间,外踝前,小腿两侧正中,阳陵泉穴处(小腿膝外大骨前下方)
主要诊治病症:
①耳病一一耳聋,耳鸣;
②头两侧病一一偏头痛,外眼角糜烂,下颌关节疼痛;
③胁肋胀痛。
最常见疾病反应区:
①阳陵泉穴下方;
②绝骨穴(又称悬钟,与三阴交相对,小腿外侧,外踝上三寸处)附近。
最常用治疗部位:
①阳陵泉一一疏利肝胆要穴;
②足临泣一一眼耳疾患要穴。
12
足厥阴肝经——下肢内侧前(中)缘
主要循行部位:
足大趾端,足大趾与二趾之间,小腿内侧胫骨面上,内踝上八寸处向后与足太阴经交会。
按《灵枢?经脉》讲法,足厥阴经在内踝上八寸处转向前,不再行于胫骨面上。
主要诊治病症:
①前阴疾病一一疝气,小便异常;
②妇科病一一月经、白带异常;
③肝脏病一一凡脏腑辨证中属于肝脏问题者,常可从本经诊治。
最常见疾病反应区:
①太冲穴区;
②小腿内侧胫骨面上(偏下段)。
长期肝郁气滞之人,可在太冲穴处摸到明显条索,按之疼痛;生气后,条索体积可增大。
另前地机穴附近,长期脾病出现硬结者,生气后,反应亦可显著放大。肝脾不足者,胫骨面下段压痛一般十分明显。
最常用治疗部位:太冲一一调肝要穴。
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部分如江河,其功用大体如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