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网上读过一篇文章《每个人出生时,他的人生都是一张白纸》,其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深:“每个人出生时,他的人生都是一张白纸,而要如何描绘添彩,就在于他自己。所以人生没有等出来的美丽,只有走出来的辉煌。”一直以来,我对这段话都比较认同,毕竟孩子生下来,对这个世界都是全新的,他要获得的知识,都是靠后天习得的,那他刚生下来时,岂不是一张白纸?。可是,今天我却在《这不是你的错》一书中,看到了与之相反的理论:人生下来并非一张白纸。书中告诉我们,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细胞是有记忆的,从受精卵开始,我们每一个人就承载着来自祖辈的记忆,同时母体的情绪、激素的调整等方面,也在影响着体内的孩子。比如,一个人从母体内出生后,从来没有受到严重的创伤,但他却有创伤表现,证明这个人往上三代,很有可能经历了创伤事件,并且把这种创伤编码在DNA里往下代际传递,然而,DNA的排他性往往会完整的保留这些带有创伤的数据。本书作者在其20余年的研究中发现,过去的创伤在我们身上发挥作用时,总会留下一些线索。这些线索可能以情绪化的语句或词语表现出来,它表达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连接着我们没有处理好的创伤。这些语言就是“核心语言”:“我永远都会是独自一人。”“我会伤害别人,这都是我的错。我永远都无法原谅自己。”“她会背叛我,我会受到伤害。”“我只是在苟且偷生。我只能勉强维持着生计。”“我不配拥有我所得到的。”“他们会排斥我,我无法融入。”心理学家根据这些核心语言,就可以找到患者内心深处的症结,以便对症下药,帮他打开这个心结。作者马克·沃林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海灵格的弟子,家庭代际创伤领域的全球领先专家。担任旧金山家庭系统排列研究所主任,北加州海灵格研究所主任,纽约海灵格学习中心副主任。他训练过上千名临床医生,帮助人们治疗沮丧、焦虑、恐慌症、强迫症、自我伤害、慢性疼痛和生理疾病。本书的译者田雨馨在序言中讲到的一个案例,就与书中的许多案例有着类似的经历。一个经历了四川汶川地震的男孩,长大后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他去找心理老师咨询,老师告诉他,他的心理问题,都是受地震创伤的影响,但男孩并没有意识到,认为地震已成为过去,之前就没有这些症状,怎么到现在才有呢?按照本书作者马克·沃林恩的研究结论,这个受到地震创伤的男孩的心理创伤,还会通过遗传,继续传递给他的儿子、孙子女等。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了这个结论。作者在34岁时,第一次出现了眼性偏头痛,并出现了双眼失明的症状,医生无法找到病因,也无法治疗。作者尝试了一切办法一一吃维生素、果汁禁食、按手疗法……但一切都只令事情变得更糟糕。从此,他失明、无法照顾自己,一直孤身一人,失去了活下去的意志。后来,作者得到一位印度大师的指点,叫他回家,与父母修复中断多年的亲密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走出生活与疾病的困境。作者按照大师的指点去做,化解了与父母多年的隔阂。其实,作者不明原因的失明,是因为严重的孤独创伤造成的。他的孤独创伤,就来自父母、祖父母的传承。作者两岁前就与母亲分开,之后一直抗拒与母亲的拥抱;13岁时,又与父亲分开,从此,孤独与恐惧如影随形。这还不算,作者家族中也继承了心理创伤,他的祖父母中有三个人都在很小的时候没有了母亲,有一个还是婴儿时,就失去了父亲。这就形成了他关于恐惧的秘密语言:孤身一人、无助、恐惧。与父母亲情修复好之后,作者的一切生活都恢复了正常,他的视力也恢复了正常。由此可见,一个人生下来之前,就已经从父母、祖父母等上辈亲人那里继承了各种心理创伤的基因。人,并非一定要亲自经历创伤过程才有心理创伤。“人并非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这个说法,挺有道理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iantoutongazl.com/pttyy/1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