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一年级美术上册电子课本(高清图片)
湘美版二年级美术上册电子课本(高清图片)
湘美版三年级美术上册电子课本(高清图片)
湘美版四年级美术上册电子课本(高清图片)湘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电子课本(高清图片)
湘美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电子课本(高清图片)
湘美版1-6年级(上册)
湘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课题
1、笔墨千秋
授课时间
9月9日~9月13日
课型
欣赏·评述
课时
第1课时
授课班级
总第1课时
内容设计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目标
能够表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国画表现意境的主要元素。
方法与
过程目标
能够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分析具体作品。
情感与
态度目标
能够通过短文描述自己对具体作品的理解和真切感受。
本课
重点
难点
分析
了解中国传统绘画表现的基本特点,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笔墨特点以及意境的表现方式。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国画笔墨纸砚,学生作品,挂图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步认识中国画:
老师带来了一些画画的工具材料,你们认识吗?是的,这就是笔、墨、纸、砚,合称"文房四宝",中国画就是用它们画出来的。这些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工具材料,是造就中国画独特表现效果的重要部分。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很熟悉中国画,但是,要完整地描述中国画的特点却不太容易。今天,我们就以中国画的特点为题来进行探讨,为我们认识、欣赏、学习中国画打下好的基础。
1、简单介绍中国画的流变。
2、比较工笔画和写意画,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极其细腻地描绘物象。
介绍文房用具笔墨纸砚,以演示方式展示宣纸上的笔墨效果。
媒体课件。
线描、工笔、写意比较。
《出水芙蓉图》
《册页——荷花翠鸟图》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设置
媒体运用
三、用笔——状物传情:
线描、书法比较。
四、用墨赋彩:
写意画笔墨豪放简练,高度概括,以少胜多。
3、以大观小的观察认识方法。《千里江山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整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渺,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从什么角度才能看到如此开阔的画面?中国人多喜欢登高望远,从高处把握全面。这就形成了中国画中"以大观小",强调以"想象"为本质特征的观察认识方法。花鸟是中国画表现的重要内容,中国人善于借花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小中见大",一草一术往往折射出人们的宇宙观。
4、"不似之似"。这条鱼在哪里?它和现实中的鱼有什么不同?画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不只是照搬客观物象,而是概括取舍、删繁就简,追求"不似之似"的艺术趣味。
5、灵活变化的时空表现。中国画不拘泥于固定时空的表现手法常常把事件的全部过程巧妙地安排在一幅画里。
"书画同源",绘画笔墨技法与中国书法用笔密不可分。比较绘画线条和书法线条,你有什么发现?中国画的线不仅仅是用来句画形象的,线条运行的本身也流露着艺术家的情感。不同质感的线条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并主宰着画面的整体风貌。
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手段,其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
我们来分析《五牛图》中的线描表现,并思考如下问题。
1、牛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2、画中的线条给你什么感受?线条的质感是方正还是圆润,凝重还是飘逸?
3、你眼中的《五牛图》表现了什么意境?
运笔时的水分多少、速度疾缓、提按使转等等,造成画面墨色千变万化,淋漓尽致。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以"运墨而五色具"一语概括。
教师依照《墨葡萄图》图示列举的方法演示墨色变化,或与学生互动,共同尝试。
墨色的表现不可脱离用笔,对比两幅山水画,说一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容膝斋图》疏淡用笔,表现了什么样的心境?《山水图轴》与《容膝斋图》笔法上的不同之处以及墨色效果差异。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册页——荷花翠鸟图》
《册页——鱼》
(朱耷)
《韩熙载夜宴图》
《送子天王图》《渔翁渔妇图》及篆隶草书图解
《五牛图》(韩滉)
《墨葡萄图》(徐渭)
《容膝斋图》(倪瓒)
《山水图轴》(黄宾虹)
作
业
与
课
堂
评
价
1、由学生归纳中国画的表现特点,教师进行补充。
2、参照教材上的一幅作品,撰写一篇分析笔墨特点的短文。
3、尝试中国画笔墨感觉。
板
书
设
计
1、笔墨千秋
了解中国画笔墨特点和意境表现方式
1、介绍文房用具笔墨纸砚,以演示方式展示宣纸上的笔墨效果。
2、欣赏《出水芙蓉图》、《册页——荷花翠鸟图》、《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册页——荷花翠鸟图》、《册页——鱼》朱耷、《韩熙载夜宴图》、
《送子天王图》、《渔翁渔妇图》及篆隶草书图解;
《五牛图》韩滉、《墨葡萄图》(徐渭)、《容膝斋图》倪瓒、《山水图轴》黄宾虹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教
学
回
顾
与
反
思
用语言表达视觉感受需要借助比喻、借喻等修辞手段,需要用联想进行转换。因此,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关键,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画中的生活情景在这里尤其重要。基于当今学生习惯于影视媒介写实画面的现况,适应中国传统绘画中"气韵生动""似与不似之间""可居可游"等观赏方式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初中美术备课(湘教版)
八年级上册
课题
1、笔墨千秋
授课时间
9月16日~9月18日
课型
欣赏·评述
课时
第2课时
授课班级
总第2课时
内容设计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目标
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方法与
过程目标
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情感与
态度目标
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
本课
重点
难点
分析
重点: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难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具
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第二课时
一、对比了解、初步感受:
出示山水图片,展示大自然的美。艺术家是如何表现这瑰丽的自然风光的呢?
赏析对比西方油画《干草车》;中国画《鹊华秋色图》
问:同样都是山水画,对比观察两幅画在思想、技巧和表现形式上有何不同?
答:1、西方绘画采用固定一点的焦点透视法;中国画采用远近观察均可的散点透视法。2、西方绘画遵循自然真实,讲究光色变化;中国画投入自然追求笔墨情趣,画面中大面积空白,代表水波,有含蓄的韵味。崇尚气韵生动。
媒体课件。
《干草车》
《鹊华秋色图》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设置
媒体运用
二、欣赏分析、用心体会:
三、彼此交流、加深理解:
3、西方绘画物我两分忠实再现;中国画投入自然,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
4、通过欣赏,我们看到,中国画是一种是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其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营造画面意境,写心、写思想、抒发感情。究竟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的高度角会后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欣赏中国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1、《清明上河图》说明了什么时代的民俗风情?
2、《清明上河图》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画幅与内容的矛盾的?
3、《清明上河图》的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的?
4、观后交流讨论,请学生根据《清明上河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理解宋代的生活风情。
小结:《清明上河图》是反映了宋代民情风俗的历史生活画卷;全卷采用了全景式的构图,
并且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解决了有限的画面
空间和内容广阔的矛盾;全卷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而且简练,是中国线描人物画里面代表作品。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家是如何表现意境的:
(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
(2)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
(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
(4)作品用了哪些技法表现?
(5)传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6)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媒体课件。
作
业
与
课
堂
评
价
认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
1、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
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
3、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
板
书
设
计
中国画的意境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文化艺术之精粹──“诗情画意”。围绕着“诗情画意”就必须从诗与画两方面去带领学生领略先人的丹青、墨宝,玩味着古曲、寻觅着佳句;追寻着古人“渐入佳境”的“意思”,探究着今日的“诗情画意”。这样“全方位的”品味与摹学,才能体味“江南才子”成就“诗情画意”的畅快之情。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教
学
回
顾
与
反
思
我从备课开始就觉得:从一般技法表现讲,难以体现中国画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之精髓。诗、书、画溶为一体,这才是中国画的真谛。是“国粹”“国学”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外国人叹为观止的,因此我认为学生到初二,理应对我们祖国的伟大传统文化艺术有所领略。故我在这节课中多加了些课时,力求使学生了解“诗情画意”,并初步能运用所掌握的绘画语言来依诗作画。
初中美术备课(湘教版)
八年级上册
课题
2、梅竹言志
授课时间
9月23日~9月27日
课型
造型·表现
课时
第1课时
授课班级
总第3课时
内容设计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目标
能够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方法与
过程目标
尝试用中国画工具、材料,体验画梅的过程与乐趣。
情感与
态度目标
通过梅花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精神和热爱生活、大自然以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本课
重点
难点
分析
教学重点: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枝干和花瓣画法。
教学难点:怎样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笔墨纸砚等中国画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带有大量梅花摄影图片和中国画名家构图简洁的梅花作品)。
学具:稍大的宣纸和中国画的工具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组织教学,教师用课件出示毛泽东的《咏梅》诗句(不出示诗的题目和作者)同时播放《梅花三弄》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和红梅的摄影作品。
师问:谁能诵读一下这首诗?并说出题目和作者。学生:诵读,并回答问题。
师问:从这首诗中你能领会到梅花有怎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2、教师评价小结:傲骨凌雪的坚强意志,高洁挺拔的不屈精神。这是诗人用文字语言的魅力表现出了梅花的高尚品质和人格精神。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学习的高贵品质。
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尝试使用中国画工具,运用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来画梅花。表现梅花的这种精神。
板书课题:《梅竹言志》之梅的画法
媒体课件播放《梅花三弄》古琴曲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设置
媒体运用
二、识梅:
三、名家画梅作品赏析:
四、画梅:
五、展评作品:
欣赏梅花图片,观察其特点。
1、欣赏齐白石的《红梅》和吴昌硕的《寻梅》(多媒体课件同时出示)。
教师问:从这些画中你能感受到画家的一种什么精神?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哪些不同?请同学们欣赏讨论并准备回答问题。
2、学生自主欣赏,体会笔墨的韵味,从而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评价小结:
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傲然挺拔的铁骨。
手法: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点、线为主的造型手段。
不同:一个是白梅又叫圈梅(勾花),一个是红梅又叫点梅(点花)。
下面我们学习梅的画法。
1、学习用笔用墨:
教师评价学生回答并总结、演示用笔用墨方法:
用笔:一般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皴、擦、点、染等。
用墨:一般分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等(加水的多少而定)。用墨的方法有蘸墨法、积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等,水墨画中即以墨代色,故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彩墨画中,仍以墨色为主,以墨显色,以色助墨。
2、学生自由体验笔墨韵味。(学生通过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自由探究、交流)
3、教师示范(以点梅为例):(多媒体出示教师画梅的步骤图)
教师演示:边画边讲(画主干—画旁枝—画花—点蕊调整画面)
要求学生:观察作画的顺序和笔墨的运用方法,看有没有用到刚才老师示范的笔墨方法。
4、学生临摹:
课件出示现代画家齐白石构图简洁的作品《红梅》播放背景音乐《梅花三弄》古琴曲。学生临摹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结合,并给予用笔、用墨等较好的学生和其作品及时的表扬和展示。
学生作业完成后,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学生根据自己对中国画梅花的认识和了解进行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师评指出学生的不足。
媒体课件
吴昌硕《红梅》(齐白石)
《寻梅》(吴昌硕)
媒体课件
媒体课件
《红梅》(齐白石)
作
业
与
课
堂
评
价
1、请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2、教师总结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作画情况。并告诉学生要课下多看有关梅花的优秀作品,不断地临摹和学习。才能更好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梅花的精神。
3、布置下一节课需要同学们准备中国画竹子的学习图片和资料。
板
书
设
计
2、梅竹言志
———梅花画法
梅花花朵的画法:
勾画:
点画:
枝干的画法: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教
学
回
顾
与
反
思
教材选择清代赵之谦的《花鸟册页》导入,与课题呼应然后进入梅花画法的学习。借鉴与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方法,“活动一”安排学生临摹梅花作品,学习和运用笔墨技法,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特点,体会笔墨韵味。
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了解古代文人墨客怎样以物咏志抒发自己情怀的。为以后中国画的欣赏与学习打下基础。
初中美术备课(湘教版)
八年级上册
课题
2、梅竹言志
授课时间
10月7日~10月11日
课型
造型·表现
课时
第2课时
授课班级
总第4课时
内容设计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目标
学会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方法与
过程目标
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欣赏——评述——练习。
情感与
态度目标
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
重点
难点
分析
重点: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
难点: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
教具
学具准备
教具:电脑、电脑课件、教科书。
学具:课本、美术作业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媒体课件演示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设置
媒体运用
二、精讲点拨:
三、小试牛刀:
四、作业展评:
1、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
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
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观看竹竿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2、竹枝:
小竹枝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如何更好的画好竹枝请大家仔细观看下面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3、竹叶:
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这四组竹叶可以用“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话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
观看竹叶的绘画片段。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4、绘画步骤的演示: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想马上就动笔,要想画好除了了解竹竿、竹枝、竹叶的特征外,还需要我们对绘画过程的仔细观察。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
接下来我们带着问题观看竹子的绘画全过程。
问题: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大屏幕或生活中所见到的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
练习中我们再播放一次绘画过程,同学们可以边看边画。(课件—音乐)
教师巡回指导。
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同时纠正不足。
媒体课件一步步演示
媒体课件
媒体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投影仪展示作品
版权声明:商务合作请联系“美术好教师”,(美术好教师)点击链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iantoutongazl.com/pttzl/11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