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如何治疗偏头痛 > 偏头痛症状 > 正文 > 正文

名老中医肖国士教授治疗偏头痛临床验案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20 13:03:29

案1姜某,女性,31岁。

初诊:发作性眼前闪光、黑影、偏头痛已数年。发作周期为1~2周甚至月余不等,偏头痛,左、右侧不固定,家族史不详。无血压升高史。曾在神经内科及脑外科检查,诊断为偏头痛。曾按常规用药及内服谷维素、菸酸半年,无效。最近一次发作于5天前。左侧偏头痛持续3天后消失。视功能检查:两眼远、近视力、周边视野对称,光反射灵敏。眼底检查,未发现病理性改变。眼压正常。诊断为闪辉暗点性偏头痛。

辨证:肾水不足、心火上炎。

治法:补水滋肾,清心宁神。

主方:补水宁神汤加减。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玄参、白芍药各各15g,麦冬、全当归、茯苓、五味子,丹皮各10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服3周后,眼前闪光、黑影、偏头痛未发作,失眠、腰酸、口苦、咽干等症状已消失。但过劳后,仍有眶部酸胀感。有时睡眠不良,多梦。因工作较忙,服汤剂不便,要求改用丸剂,即改用知柏地黄丸与天王补心丹,每日各1次,每次各10g,两丸药早晚交替,淡盐汤送服。持续半年。随访3年,疗效稳定。

按语:方中用生地黄、玄参、麦冬滋阴,大补肾水;用熟地黄、全当归、白芍药养肝,大补阴血;用茯苓、五味子安神定志;用丹皮凉血活血;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水滋肾,清心宁神之功。在主症被控制以后,改用知柏地黄丸与天王补心丹两种丸药,早晚交替,各服1次,滋肾水与抑心火,各尽所能,各应所需。合而为一,早日康复。

案2田某,女,28岁。

初诊:半个月前,双眼突然视物昏朦。眼前有亮光闪动,呈曲线条状或锯齿状金样光芒,继则出现剧烈跳动性偏头痛;伴恶心,呕吐,周身无力,四肢发凉。脉沉细,舌质淡,苔白。诊断为闪辉暗点性偏头痛。

辨证:肝胃虚寒、痰湿阻络。

治法:温中散寒,益气通络。

主方:疏肝解痉汤。

处方:吴茱萸、党参各12g,干姜、清半夏、橘红各9g,甘草3g,大枣4枚。每日l剂,水煎服。

复诊:服5剂后,偏头痛,恶心,呕吐,周身无力,四肢发凉等症状减轻。继服5剂而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语:本方系由吴茱萸汤和二陈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吴茱萸温中散寒,降浊止呕;党参益气升清;大枣益气滋脾,以助吴茱萸温胃补虚;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橘红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诸药合用,共奏温辛散寒,益气通络之功。若身体虚寒严重,加附子、肉桂;头痛不止加川芎、白芷、羌活、蔓荆子;胁痛腹满,加当归、白芍、青皮、枳壳、莱菔子;口干欲饮加麦冬、天花粉、乌梅;眉棱骨痛加夏枯草、草决明、荆芥、防风;大便秘结加番泻叶;便溏,加白术、苍术、陈皮。

案3王某,女,36岁。

初诊:阵发性头痛3年。头痛偏于右侧,为抽掣样疼痛。经检查血液流变学、血脂及头颅CT等均属正常。脑血流图示:双侧波幅不对称,右侧脑血管紧张度增强。予尼莫地平、西比灵、谷维素等西药治疗无效,前来就诊。现痛苦面容,双手抱头,头膝蜷缩一团,诉右偏头剧痛,难以忍受。伴右眼胀痛,神疲懒言,不思饮食。脉沉弦数,舌质红暗、苔薄黄少津。诊断为偏头痛。

辨证:肝火上炎,风瘀阻络。

治法:清泄肝火、散瘀通络。

主方:镇痛饮加减。

处方:丹参、川芎各15g、白芷、防风、当归、僵蚕各12g、三七粉、全蝎各6g、细辛3g,蜈蚣2条。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者,加白芍、枸杞子、钩藤各15g,菊花10g;肝热上扰、肝胆火盛者,加山栀子、牡丹皮、龙胆各10g;痰浊中阻,干呕、吐涎者,加法半夏、白术、天麻各10g。每天l剂,水煎2次,共取煎液ml,分早、晚服。

复诊:服7剂后,头痛大减,右眼痛基本消失。继服前方30剂后,头痛及伴随症状均消失。随访l年,未见复发。

按语:方中用川芎行气活血,化瘀通滞,祛风止痛,配合三七,其行血之功尤显,以期通则不痛,经络通畅;细辛、防风辛温走窜,散头风,通关利窍;白芷配川芎增强利窍行血之功;僵蚕、全蝎、蜈蚣能搜风通络,解痉止痛,是治疗头痛经久不愈不可缺少之药;当归、丹参行血活血、化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风通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

案4王某,男,28岁。

初诊:左侧头痛,阵发性加剧3日。患者自诉偏头痛已3年,每年3~4月间左偏头痛即发作,痛时剧烈,不能起床。3日前因情绪激动后,头痛又作,左侧尤甚,痛处固定,呈锥刺样痛,伴有眩晕,手指抖动,夜寝不安,大便秘结。脉象弦数有力,舌质稍红、苔薄黄。诊断为偏头痛。

辨证:风邪郁胆,气血失运。

治法:祛风行血,和解少阳。

主方:芎芍镇痛汤加减。

处方:珍珠母(先煎)、川芎各30g,钩藤(后下)、白芍各15g,羌活、柴胡、香附、僵蚕、郁李仁、黄芩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服3剂后,偏头痛顿减,睡眠亦佳,大便通利,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拟原方去郁李仁、珍珠母,加蔓荆子10g,再服3剂。偏头痛已除。

按语:本案选方中,川芎入肝,为治疗头痛之要药,且有祛风止痛、活血行气功效,对于气血阻滞之头痛,有独特的疗效。但其量要大,一般以30g为宜,少则效差。白芍具有养血敛阴、平肝止痛的作用,对头痛既可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的头痛,又可抑制川芎之辛燥,使其阴阳调和,以纠其偏;白芷祛风胜湿,活血止痛,痛在阳明经者必用;羌活祛风镇痛,痛在太阳经者必用;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痛在少阳经者宜之;正如李东垣在《用药法象》中所说“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钩藤、珍珠母平肝熄风;香附开郁散滞,理气疏肝,以加强上药之效应。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川芎对大脑有抑制作用,并有明显镇静作用,对肾上腺素引起的痉挛有解痉作用;白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并有降低肌张力和抑制运动的作用,因此对偏头痛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上方加减运用,疼痛剧者加全蝎6g,蜈蚣2条;偏热者加黄芩、菊花各10g;偏湿者加薏苡仁、扁豆各30g;偏寒者加桂枝10g,细辛3g;偏风者加僵蚕、防风各10g;夹瘀者加丹参15g,赤芍10g;便秘者加郁李仁10g。

案5马某,女,50岁。

初诊:右侧偏头痛时作时止已3年,病前先感右眼珠发胀,视物闪光,旋即右太阳穴骤起掣动,继之头痛暴作,如锥刺感,痛时连及目系,甚则上攻巅顶,乃至波及整个头部,短则30分钟至1个小时而骤停,长可几日而持续不解,每遇受凉风等而诱发或加重,四处投医,服药皆不效。诊见偶有恶心,痰不多,平素无鼻部症状,无高血压及外伤等病史。脉弦,舌质淡,苔白。诊断为偏头痛。

辨证:邪伏经络,久恋不去。

治法:祛风散邪,通络止痛。

主方:蠲痛汤加减。

处方:川芎、丝瓜络各15g,羌活、僵蚕、荆芥、防风、白芷、薄荷(后下)、地龙、白芥子各10g,细辛3g。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服3剂后,微微出汗,头痛大减。又继上方加全蝎6g,继投4剂,右侧偏头痛即愈。经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语:川芎为主药,并合用白芷、防风、荆芥、羌活等辛温上行、祛风散寒;丝瓜络、僵蚕、地龙等疏风通络;细辛、白芥子既温通经络,又温化痰湿。全方共奏祛风散邪,通络止痛之功。以蠲痛汤为基础,适当加减,可用于风寒、风热、痰湿、瘀血等证候。另外在服用蠲痛汤时,需微微出汗,以利邪出。邪出络通,但同时腠理变虚,故需暂避风寒,以防空虚之经络,复受外邪而致病复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iantoutongazl.com/pttzz/11014.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如何治疗偏头痛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