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如何治疗偏头痛 > 偏头痛原因 > 正文 > 正文

真实历史上的多尔衮却并没有对孝庄如此的深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2/25 11:44:03

年秋,松锦之战,多尔衮作为先锋作战英勇,却还是没能躲过洪承畴的红衣炮弹。醒来时,他望着自己胯下的鲜血,脑袋“嗡”地一下懵了,心里拔凉拔凉的!

明崇祯四年(年),祖大寿的诈降,令皇太极震怒不已!

自从明清交战以来,锦州的战略地位日益显得重要。皇太极知道,之所以他率领大军屡次入塞,却始终得不到明朝的尺寸之地,就是因为有山海关的阻隔,想要夺取山海关,就一定要先夺取关外四城:松山、杏山、锦州和宁远,而锦州首当其冲。

崇祯皇帝当然也知道锦州的重要性,便命刚刚取得“宁远大捷”的总兵祖大寿率重兵驻守锦州,加固城池,力图使锦州成为阻止清兵西进的坚固堡垒。

所以即使皇太极亲率着清军最能打的将领,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进攻锦州,却还是没能攻下锦州一丝一毫。

无奈之后,皇太极便再次对祖太寿进行劝降,但祖大寿却始终都没有露面。

明崇祯十三年(年),皇太极吸取过去强攻锦州受挫的教训,制定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

明崇祯十四年(年),洪承畴从北京出发前往锦州助祖大寿围锦州。

洪承畴那可是清兵最害怕的一号人物!皇太极在看了洪承畴的阵势布置后,感叹道:“都说洪承畴善于用兵,果真如此,我们的兵将一定要小心!”

洪承畴和祖大寿将以多尔衮、豪格为首的前线部队夹在锦州和松山之间,明军充分发挥火炮的威力,洪承畴从松山北岗向北放炮,祖大寿从锦州城头向南放炮,前后夹击,清军无处容身,遭受很大的伤亡。

这种不利的形势持续了有两个月,眼看着明朝的援兵越来越多,清军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多尔衮几度想要派人回盛京向皇太极求援,但最后还是克制住了。

这些年来,明清交战,清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大清君臣的眼中,明军就是一盘散沙,不堪一击。现在自己带领的是八旗最强劲的军队,非但不能攻克锦州,还屡战屡败,损兵折将。

如果再向朝廷请求增援,肯定要招致满朝文武的嘲笑,自己的颜面和威望何存呢?

多尔衮很清楚,战场的胜败和政坛的沉浮息息相关。

这时,肃亲王裹着一身尘土冲进营帐里,冲多尔衮嚷道:“睿亲王,我快要撑不住了!洪承畴和祖大寿一天轰我十几轮,将士们死伤无数,只能躲在战壕里,头都不敢抬!我们的防线眼看就要被突破了,一旦我们的防线被突破,锦州的守军和松山的援军汇合起来,我们就彻底完了!”

多尔衮听到这儿,丝毫没有犹豫,拿起马鞭,带着自己的正白旗护军,与豪格一起直奔城南的战场。

锦州城南,清军的围城阵地上到处都是弹坑,硝烟还没有散尽,洪承畴的援兵就发起了冲锋,上千名骑兵呼啸而来,扑向清军的营垒。

眼见着明军的骑兵就要突破清军的防线,多尔衮拔出马刀,高喊道:“给我冲啊!”

几千匹战马在战场上奔腾跳跃,骑士们绞在一起,厮杀成一团。

要论在马上打仗,明军自然不是清军的对手,明军渐渐支持不住,很多人调转马头,向松山方向撤退,还有一部分被多尔衮的护卫军缠住,无法脱身。

这时,隆隆的炮声再次响起,明军竟然不顾战场上还有未及时撤退的自己人,就开始新一轮的炮击!

多尔衮见势不妙,就要指挥将士们撤离战场。但他还没来得及发话,一个强大的气浪就将他从马上掀了下来,多尔衮立马失去了知觉。

等他醒过来时,发现自己的胯下都是血时,他脑袋“嗡”地一下懵了!心里拔凉拔凉的!

想着自己14岁结婚,到如今29岁,无论是最先娶的嫡福晋小玉儿(孝端文皇后同母异父的妹妹),还是后来娶的三个福晋,都不能为自己生下一男半女,自己一度都要怀疑是自己无法生育时,从朝鲜带回来的女人“辣白菜”李氏却给自己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东莪。

虽然是个女儿,但至少证明自己生育能力是没有问题,只要这次凯旋而归,再和李氏好好努力,定能给自己生下一个大胖小子。

虽说上战场的男人受伤在所难免,但是哪里都可以受伤,为什么偏偏要受伤在这个部位?多尔衮不禁仰天吼叫了一声!老天这是要让自己断子绝孙吗?

果然,在接下去的几年里,一直到他39岁死于塞北狩猎途中,尽管他因为辅佐年幼的顺治即位,指挥清兵入关,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不是皇帝胜似皇帝,拥有美人无数,却再也没有任何子嗣诞生。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多尔衮因为此战生育功能受到了影响,但是在松锦之战中,多尔衮受伤却是明确记载的。

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对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认识是从清宫历史剧《孝庄秘史》开始的,在电视剧中,多尔衮对孝庄一往情深,他们是青梅竹马,因为皇太极的介入被迫分开。

但真实历史上的多尔衮却并没有对孝庄如此的深情和专一。

事实上多尔衮是一个非常花心的男人,虽然多尔衮究竟有多少个女人,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有记录在宗室玉牒的总共就有11个,7位福晋和4位妾室,7个福晋还包括豪格死后被他抢过来的福晋,以及生下东莪公主的朝鲜宗室李氏。

这些是有记录在宗室玉牒中的,没有记录就不只这11个了。

为什么会没有记录呢?就是因为多尔衮其实非常好色,早年打仗时,只要打了胜仗,就要霸占俘虏头子的妻子,李氏就是这样来的。

由于早年多尔衮一直忙于建功立业,四处征战,并没有多少时间享受闺房之乐,后来做了摄政王后,权势滔天,便开始沉迷于酒色。

他还“于八旗选美女入伊府,并于新服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当时清朝还没有选秀女和选妃的制度,他相当于仿明朝选妃的制度。

等于是完全把自己当成皇帝,只不过他比较特别,不只是要民间美女,连有夫之妇也要。

要说多尔衮受伤和沉迷酒色导致身体不好,无法生育,那么为何在他受伤之前,也就29岁之前,也只有李氏生下了一个女儿呢?

你不要看多尔衮骁勇善战,其实他的身体并不好。豪格曾说他是“有病无福”之人,他从小就身材细瘦,一点都不强健。

小时候,他连给自己的父亲努尔哈赤行礼都觉得会要了他的命,后来因为骑射练武的关系,身体才好些。

但是他还是有很多病症,据史书记载,多尔衮还患有风疾,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风湿高血压之类的,因为常年高强度作战的关系,他还经常头晕目眩,后人根据他当时的症状,认为有可能是偏头痛。

多尔衮在39岁时会突然从马上摔下来死了,就是因为当时偏头痛发作,导致身体不稳才摔了下来。

除了身体上的原因,还有心理上的原因。

回顾多尔衮的一生,会发现他其实也是蛮悲剧的一号人物。

14岁时,作为努尔哈赤大妃的母亲阿巴亥被逼着殉葬,多尔衮不仅成了无父无母的孩子,也失去了皇位;

30岁时,皇太极突然去世,多尔衮作为当时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最后还是只能对一个6岁的毛头小孩俯首称臣,再次失去皇位。

之后,他的福晋小玉儿、和他感情深厚的弟弟多铎先后染上天花病逝,遭遇亲人的病逝是一种打击,担心自己因为体弱会同他们一样染病去世,也让他非常的害怕。

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导致多尔衮虽然娶了多个老婆,但直到年,也就是他28岁时才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唯一的孩子,东莪公主。

只可惜,多尔衮去世后,被顺治秋后算账,东莪被交给信郡王多尼看管,此后史书上就再也没有记载了。

所以说,别说孝庄下嫁多尔衮这件事情有待考证,即使是真的,他们也很难生下孩子。

还是因为“皇位”的关系!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两人是最有力的皇位继承人竞争者,但由于八旗当中有五旗是支持豪格的,多尔衮如果硬要上位,与豪格火拼是毫无胜算的,于是转而支持同样是皇太极的儿子,孝庄所生的九皇子福临。

但在多尔衮当上摄政王之后,他就开始对豪格进行清算,不久豪格就死在了狱中。

虽然当时还有另一位摄政王,郑亲王济尔哈郎,但他很快就被多尔衮给排挤出去了,而福临只是个小孩子,基本上就是个傀儡皇帝,整个朝廷就是多尔衮说了算,他就是一个“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的存在。

以当时多尔衮的权势,他完全可以毫无顾忌地自己称帝,但多尔衮却始终没有称帝,为什么呢?

答案只有一个,能够牵制住多尔衮的只可能是孝庄。

可是孝庄作为后宫中的一个女子,本人并不能直接执掌军政大权,她靠什么来牵制多尔衮呢。如此一来,历史上便开始有了众说纷纭的“太后下嫁”之谜。

证据呢,主要有三点:

1、清人记载的实录

出生于嘉庆年间的清朝著名史学家蒋良骐,是清代重要史书《东华录》的纂修者,在《东华录》卷六中有说:

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

这条史料直指“下嫁一说”,首先是多尔衮称“皇父”,也就是皇上的父亲,一般的摄政王,我们听最多的就是“仲父”“叔父”,意思是说我是除了皇上的爹之外的第二个爹,而多尔衮却直接说“我就是皇帝的爹”。

后宫内院,为了避嫌,除了皇帝,其他人是不能进入的,而多尔衮却“深入内院”,无疑是把孝庄太后置于妻子、皇帝置于儿子的地位。

如果说孝庄没有下嫁,那么多尔衮的这个行为,必然是皇室亲王贝勒所不能接受的,但是却没有人对此提出过什么意见,显然是得到了他们的默认。

2、李氏朝鲜王室的实录

《朝鲜仁祖实录》中,有一段对话,朝鲜国王问大臣金自点:“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这是什么举措?”

使者说:“臣问过清朝使者,使者说,’现在去掉叔。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

另一位大臣郑太和接过话说:“敕中虽然没有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皇了。”

朝鲜国王点头道:“这样清国就有两个皇帝了。”

3、孝庄临死遗言

皇太极在世时,孝庄还不是皇后,但是在顺治登基后,她就和她的姑姑哲哲皇后并称为两宫皇太后,辅佐了顺治和康熙两代帝王。

按理来讲,孝庄是有资格与皇太极合葬的,但孝庄临终前,却对康熙嘱咐道:

我死后不要与太宗皇帝(皇太极)合葬,一来太宗的陵寝已经安放很久,我不愿意去打扰他的清静,如果在他边上再建一个陵寝,耗费太大,劳民伤财;二来我也舍不得你们父子俩(顺治和康熙)。

这个遗嘱给康熙造成了很大的难题,他不想违背祖母的心愿,却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只得暂时将她的遗体放在瑞昌山脚下的宫殿中。

结果,康熙直到去世,也没能想出安葬祖母的好办法。直到雍正继位后,才将孝庄的遗体葬于昭西陵,虽然也是尊崇备至,但却将昭西陵划在风水墙之外。

围绕着这些主要的史实,人们就开始了对“太后下嫁”的种种猜测和争论。

首先,在正史中没有“太后下嫁”的文字。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中,完全没有发现任何的相关资料。如果孝庄真的曾经下嫁多尔衮,史书有记载,只是被统治者给掩饰了,那也不可能完全找不到蛛丝马迹。

有一句话叫“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清统治者曾经试图在史书中削去多尔衮“皇父”二字,但最后还是没能完全掩饰。

其次,国外的资料中也没有发现“太后下嫁”的明确记载

假设“太后下嫁”真有其事,而清朝统治者也真的将这件重大的“丑闻”在档案中抹得一干二净,那么国外的档案呢?清朝统治者能管到呢,肯定是管不到的。

多尔衮其实做了很多在现在看来非常狂妄的事情,自称“皇父”,霸占“豪格之妻”在国外的相关书籍都有记载。

比如《朝鲜仁祖实录》中有“皇父”的记载,但是没有“太后下嫁”的记载。

再比如德国人魏特在《汤若望传》中,都有很客观的记载,也唯独没有“太后下嫁”的记载。

当时汤若望作为中央上层,他不可能不知道此事,若真有此事,他也没有理由不说这件事情。

第三,当时的“民间笔记”也没有“太后下嫁”的任何记录

假如真有“太后下嫁”一事,朝廷不可能包裹得密不透风,民间肯定也会有相关的奇闻轶事传出。统治者可以控制正史档案,却无法完全掌控民间文字。

要知道,当时清朝才刚入关,还有很多反清复明的余孽在,如果真有这档子“丑闻”,这些人不想法设法添油加醋来宣传一番吗?

但是真正有关于“太后下嫁”的讨论,则是在清朝灭亡之后,才开始在民间笔记及小说演义中出现的。

总而言之,别说孝庄没有下嫁多尔衮,即使真的下嫁了,依照多尔衮的身体,还很难生下孩子。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iantoutongazl.com/pttyy/14636.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如何治疗偏头痛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