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突发心梗倒在地铁站,多亏“神器”救了他......原创溪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AED,了解一下?
12月7日早高峰,在武汉地铁钟家村站内,一名中年男子突然倒地。
站台工作人员立即广播寻找医护人员给予帮助,幸运的是,现场有5位医务人员站了出来,跪地交替进行胸部按压。
医院心内科护士,凭借着10多年的护理经验,她果断打开自动体外除颤仪(以下简称AED)设备,将电极片贴至晕倒乘客身上,根据AED提示音进行了一次放电,随着中年男子身体的一次抖动,乘客心跳恢复。
AED,救命“神器”
AED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除颤的急救设备,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其最大特点是使用者无需具备专业背景,在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后,操作者即可使用该“救命神器”。
对于突发心脏骤停的人来说
每延迟急救1分钟
成功率就下降10%
心脏停跳10分钟后
抢救的成功率几乎为0!
如果在四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大约有60%的抢救成功率,这被称为“黄金四分钟”。如果使用AED配合进行电击除颤,成功率高达90%!能极大地提高院前急救效果,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害的目的。
“黄金4分钟”的存在,意味着AED要在4分钟之内能够送到,这也意味着,至少每米就要配备一台AED。而相关资料显示,日本全国有大约60万台自动体外除颤仪,平均每10万人约有.8台。
AED的配置史,经历了血泪教训
年11月29日下午13时50分许,北京地铁2号线一名男性乘客心脏病突发,于和平门站开往前门站区间倒下。
经群众、地铁工作人员、急救人员抢救无效,14时57分被宣告死亡。《新京报》记者多次向地铁站站长、多名地铁站工作人员确认,该站没有AED紧急救助装置。此后,一名乘警也向记者证实,地铁站未设置AED。
此次乘客猝死事件,再次将“地铁站未设置AED”这一议题推上风口浪尖,也将AED的配备不健全对公共安全的隐患暴露了出来。
自月10日起,北京市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AED工作,计划在年底,北京市所有轨道交通车站将实现AED设备全覆盖。
除北京外,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也在积极推广配备AED,深圳市就是AED推广和使用的“先行者”。今年9月,武汉地铁实现线网所有车站AED全覆盖。目前,AED在地铁已两次成功救人。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公共场所AED设置上起步较晚,存在数量不足、知晓率不高、会使用人员不多的等问题。接下来,除了AED的推广工作之外,还应该大力加强急救知识的宣传工作,真正发挥AED的救命作用。
除了配备AED以防不时之需外,防止心梗发生也很重要!急性心梗发病突然,但之前会出现一些先兆预警信号。
心梗发作前具体有哪些症状呢?
■1.心梗前典型症状
心梗发生前的常见表现,就是心绞痛和胸骨后疼痛。如感觉到心绞痛或心前区胸骨后疼痛,且程度逐渐加剧、范围加大,并伴有强烈压迫感、胸闷、出冷汗、恶心呕吐等情况时,很大几率会出现心梗,需立即呼叫及时就医。
■2.心梗前不典型症状
心梗发生前,有时还会出现其他部位疼痛症状,躯体疼痛现象与劳累、激动等有关联,可能出现上腹痛、牙痛、下颌痛、后背痛等情况,同样需要加以重视。
不典型症状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前胸+左肩+左腋下+左上肢痛;
②胸骨后+颈部痛;
③后背痛;
④上腹部疼痛;
⑤牙痛,颈部+咽喉痛;
⑥下颌+咽痛;
⑦偏头痛;
⑧左下肢+左腹股沟痛;
⑨无痛性心梗(多见于老年人或有糖尿病患者),只有心悸不适;
⑩胸骨上窝疼痛或不适;
?下嘴唇和无名指指尖发麻;
?有些没有一点胸痛的,只有头晕的病人也可能是心肌梗死。
最后提醒大家
寒冷的秋冬季节是心梗高发期
心梗患者会有所增加
提醒大家一定要多加小心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果察觉身体发出某些信号
千万别不当回事!
文本综合于人民日报、医学界、深圳急救、新京报官微等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文整理:溪子
责任编辑:袁雪晴章丽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转载需联系授权
-End-